找到相关内容248篇,用时10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王维辋川《华子冈》诗与佛家“飞鸟喻”

    十四《圣行品》谓:“诸行无常,生灭法;生灭灭己,寂灭为乐。”《无量寿经》卷上亦云:“超出世间,深乐寂灭。”一个证知了寂灭(涅pán@⑦)的人,已远离种种迷障,绝不执著于外物,对各种世俗的情缘心无系念,...赵殿成《王右丞集注》卷末附记引《朱子语录》云:“摩诘《辋川诗》余深爱之,每以语人,辄无解余意者。”这种深趣独得、惜无知音的慨叹,出自一位谈论文学篇章的哲学家之口,其注意力显然集中在王维诗歌的思想...

    陈允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04140845.html
  • 新理学和禅宗

    不可思议的。这圣人的境界,成佛的境界。新理学认为道不可修、究竟无得、佛法无多子讲由凡入圣。道不可修,因为道“无”。有修之修,有心的造作,就是所谓有为,有为生灭法有生有灭的,所以修成还坏。有...  冯友兰先生在其《三松堂自序》中说:“新理学这个名字,在我用起来,有两个意义,一个意义指我在……一九三九所出的那部书(即《新理学》);另外一个意义指我在四十年代所有的那个哲学思想体系。”...

    陈继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31142399.html
  • 南传大般涅槃经序

    秦皇、汉武之服食仙药以求长生,其结果实等于零。他们未能获得预期的效果,因其违反佛陀所说:“诸行无常,生灭法”的真理。  此“无常”思想与四谛中的“苦谛”有密切联系,因为“非永恒”即“苦”。佛教的三...一重简,转梵为华去繁就简。简之太甚则难免陷于晦涩,所以初期的汉译经典颇不易读;若无注疏则了解实难。其最劣者有失原意,不为无益,反而有害,其较下乘者则为“有似嚼饭与人”1使人呕吐。那是失其精神,只存...

    巴 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72242713.html
  • 大乘涅槃思想之展开

    的「诸行无常,生灭法,生灭灭已,寂灭为乐」一偈,亦同解答证寂灭的法则,既是共同遵守的法则,那么,何以小乘的涅槃是非本性寂灭义,大乘的涅槃本性寂灭义呢﹖此差别当在对这首偈的理解,有其深浅之不同而来。小乘佛教所理解的,乃在于「生灭灭已」之「灭已」一点,以为寂灭性,必须待生灭法灭后,而得一「寂灭」。大乘佛教则在生灭法之本身,以为生灭本身所显之「灭已」,其当体即寂灭。因,一在于脱离生死,而后证入...

    张曼涛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12146723.html
  • 四法印

    安乐」。根据佛学字典的解释,离烦恼曰「寂」,绝苦患口「静」,此种境界也就是涅盘之理。涅盘经也说,「诸行无常,生灭法,生灭灭己,寂灭为乐」。又根据佛学辞典说:「寂灭者涅盘也,对于生死之苦而涅盘为乐」。...四法印 佛法的四法印(有时称为四钥): (一)诸行无常, (二)有为皆苦,(三)涅盘寂静,(四)诸法无我。 以上四印与深悟证得的四谛有密切关联。四谛苦谛、集谛、灭谛、道谛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0049456.html
  • 修持心要

    全身。”诸障具体除,顿证一心,与《涅盘经》所讲:“诸行无常,生灭法,生灭灭已,寂灭为乐”之理一致,即能亲见本来面目。  利根行者,直循此法,即可安自本心,但末世钝根行人,去圣目遥,魔盛障重,邪师说法...学校大门,了解佛陀、认识佛教,不断为我心中的疑问,寻找答案。  在学习佛法的几年中,我认识到佛陀不愧觉者、智者、世间的眼目,为苦海中迷茫的众生,指导迷津,以“觉”的教育形式,深入人心,以安抚众生心为...

    满靖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25049723.html
  • 涅槃之研究

      佛陀以觉悟者的经验,认为修证解脱当务之急,说偈强调:“诸行无常,生灭法;生灭灭已,寂灭为乐。”垽   在四部《阿含经》中,佛陀的说法主要就是劝勉比丘,以修证涅槃...唯识学派,都仍旧讨论何谓涅槃,且开展出不同角度的诠释。从阿含部中,可明确找到佛陀的种种开示,描述涅槃解脱的境界无上安稳、寂灭、清凉、真实;也就是断除生死,证得涅槃境界。修证得解脱的方法,则观察缘起,...

    释性仪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62250193.html
  • 《起信》与禅——对《大乘起信论》来历探讨

    识者;心意意识等,念念不住,生灭法,……能得苦乐故,能离解脱因故。它将原来说七识不能感苦乐故不起解脱要求的变为能感而不求,又成了异说。以上都是魏译《楞如》改变原本的地方,自然会含有误解在内。  再看《...《起信》与禅——对《大乘起信论》来历探讨  吕澂  在佛典里,干余年来题着马鸣所造、真谛所译的《大乘起信论》一部和隋唐佛学关系密切的书(隋唐时代的禅、天台、贤首等宗思想的结构及其发展,都受到《起信...

    吕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70652886.html
  • 般若繁兴大用“空不空”论觉性教育

    对象,既有享受之对象,便有相对的反应,此名生灭法,人世间之林林总总,皆不外生灭法中之现象,故佛经云不生不灭无所得故便大自在。  天台宗大乘止观,言吾人之心识起伏:“波停水现”,谓当海水被风浪涌作时,...行藏,这在佛教许多经典中,都含有这种教化的深义。佛经中所言所论皆重行为道德之表现;必然先要求调摄心法,换言之,佛陀教化是以治心为本的教育。  “夫学般若菩萨,先当起大悲心,发宏誓愿,精修三昧,誓度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70356451.html
  • 陋室杂谈(一) 心外无法,满目青山

    无为法,其中就有一个虚空无为,意思虚空非可造作。但是大家应该明白,虚空的这个无为,从世俗谛的层面,相对于虚空里那些有为的东西讲的,若就胜义谛的立场来说,虚空依然生灭法有为法。可能有人会问,你说...陋室杂谈(一) 心外无法,满目青山  曾经有网友问我,“天地与我同根”一语什么意思,怎么理解。呀!人活天地间,人从何来复何往,天地何生复何灭,人与天地之间到底怎么个事情,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10456705.html